大明朝廷没钱了。可辽东要跟清军作战,需要钱;国内的起义军在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湖广、四川等省肆掠,派大军镇压,需要钱。不拿钱,清军要打北京,起义军也要打北京。眼见情况紧急,那就找国内的有钱人借一些吧。这样的事情是有先例的。明熹宗时期的富商吴金薄,富甲天下,其慷慨解囊,给朝廷借了200多万两,朝廷最终不仅没有还钱,而且找了借口,把他搞得家破人亡,然后这笔钱也就不用还了。
当时的徽商吴养春,以贩盐起家,在江南等地都有产业,其先后向朝廷捐助饷银50多万两,不久朝廷对其加罪,追索“赃银”60万两,吴妻被迫自杀,吴家父子三代俱死于狱中。对于朝廷来讲,任何一个有可能搞到钱的方式都是不会放过的。如此整治富商,当然不会再有愿意拿钱出来。不仅富商不拿钱,就连官僚、皇亲国戚也不愿意拿钱出来。
道理很简单。
崇祯九年,崇祯帝下令向武清侯李诚铭借40万两,发往关宁前线;借驸马都尉王昺、万炜、冉兴各自10万两,发往大同、西宁;又让工部借太监田诏10万两,借太监魏学颜色5万两治营铺。捐助并非只有这一次,后来逐渐成为常态化。武清候的李诚铭死后,继承他爵位的儿子李国瑞也遭到崇祯帝的“借款要求”。崇祯的这个想法被首辅薛国观觉察到,果然是应了那句古话:英雄所见略同!
薛国观就对崇祯说,向百官借款由我这边来处理,但是向皇亲国戚借款,还是得皇上您来。崇祯一听,觉得有到底,而恰好此时有武清侯李国瑞撞到了枪口上。李诚铭死后,几个儿子家产分割不均,发生了争吵。李国瑞庶出的亲哥要求分一半家产,也就是20万两,李国瑞不干,两人吵了起来,这架一直吵到崇祯这里来了。
李国瑞的亲哥一怒之下,要把自己的20万两捐给崇祯。崇祯帝没有同意,因为他听了薛国观的话,想要将武清侯家的40万两全部借来。李国瑞哪里肯干,哭天喊地说自己没有那么多钱。把钱藏了起来,又是拆毁房子,又是当街卖家当,演了一场好戏。崇祯当然不会信,派太监们去搜查,并褫夺李国瑞武清侯位。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李国瑞死掉了。
此时太监们此时也感觉到了危险,因为他们手中的钱并不比权贵们少,连皇帝的亲戚都被逼死了,那自己还有活路?他们就开始想歪点子,暗中下黑手。崇祯的第五个小儿子,在此时病倒了,不久就死去了。这个儿子在临死前还说,九莲菩萨来看他。万历的妈李太后,死了以后宫里都尊称她为九莲菩萨。崇祯帝一生十分迷信,被吓坏了,他得罪了李太后的后代,李太后找他算账来了。
于是,立即停止追缴,恢复武清侯爵名位,并安排厚葬,还把钱退了回去。这一次捐助的失败,并没有打消崇祯帝继续要求权贵、宦官们捐助的想法。崇祯十六年(1643)三月初八,崇祯帝召见主持户部工作的户部侍郎吴履中,问他现在库内还有多少钱银两 ‚吴履中回答:仅存八万两。
这么一点银两什么都干不了,内忧外患之下,各处的军队皆需要饷银。绝路之下,崇祯帝只得向勋贵、太监、群臣们开口要钱,美其名曰:助饷。为了达到效果,得先拿两个典范出来,崇祯帝选中的是太康伯张国纪和嘉定伯周奎。选中这两人当然是有原因的,张国纪是天启帝张皇后的父亲,周奎是崇祯帝周皇后的父亲,两人都是国丈。
议饷之时,崇祯帝说想让国丈周奎起一个带头作用,派司礼监太监徐本正到周奎府上去劝说,周奎则一脸为难地说自己根本没多少钱,徐本正哭着再三请求,但周奎不为所动。徐本正最后大怒曰:“老皇亲如此吝啬,朝廷万难,大事必不可为了。您积蓄那么多财产‚又有何用?”
最终张国纪捐银2万两,周奎则只捐银12000两‚而其余的勋戚没有一个捐银超过万两的。崇祯帝开始下令助饷,并按照捐款多少授予爵位,助饷过万者立牌坊。捐助的命令下达之后,众人都说前任司礼监掌印王之心很富有,家里藏有30万两。此时王之心已经离任,在家闲住,已经没了昔日的权势,众人把他推出来做挡箭牌,崇祯帝亲自召见他,让他做表率,王之心第二天捐了1万两。太监王永柞、曹化淳共捐银5万,魏藻德捐银500两,前首辅陈演现在已经去职,也被崇祯帝召回来助饷。陈演极言自己清苦‚一分都没有捐。其余的官员们或以衙门、或以省直,汇集助饷,如浙江捐6000两、山东捐4000,前后合计得到捐银20多万两。而为了避免出钱,很多官员上疏请求告免,不再担任官职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讲国家义务的时候,人人有责;讲权利的时候,一个人说算。
赞(9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