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世纪一位作者说过,论勤劳能干,加里西亚(今乌克兰西部)人不如小波兰——马佐夫舍(今波兰东南部及中部)人;小波兰人不如大波兰(今波兰西部)人;大波兰人不如德意志人。总之是越往东走,人越“懒”。本世纪初的著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也提到一件有趣的事:当时在波兰人与德国人杂居的奥得河流域农业区,有些农场主在农忙时为提高工效,把农业工人的计时工资提高了一倍。没想到这一“物质刺激”手段在德波农工中引起的反应截然不同。德国农工受高工资的鼓励而把周工时延长了近一倍,以追求四倍于原薪的高收入。而波兰农工却反而把工时缩短了近一半,为的是在保持原收入的条件下享受更多的闲暇!
就在我来到波兰后不久,从电视上看到波兰议会上的一场有趣的辩论:在讨论剧变后的波兰向何处去时,一位议员提出波兰应向日本人学习,走日本“起飞”之路,在“苏联模式”的废墟上像战后日本人那样拼命工作,努力储蓄,以复兴自己的国家。但这一发言立即遭到大多数议员的反对,他们纷纷表示波兰不能学日本,而应该学法国,因为日本的道路不“人道”。后来我与几位波兰朋友谈到这件事,他们都赞成大多数议员的看法。他们说,“日本人不是人”,我们“吃不了日本那个苦”,而法国人过的那才叫人的生活。
显然,波兰人不愿与德国人比“勤”与他们觉得“日本人不是人”是同一个意思。在欧洲,一般认为德国人守纪律,讲工作效率;英国人重传统,有绅士风度;而法国人懂生活,日子过得潇洒。波兰人不追求德国式的效率却向往法国式的潇洒,这对于向市场经济过渡显然是不利的。而这里无疑有传统的因素。
总之,波兰人是个“不怕流血而怕流汗”的民族。褒之者可以说他们不仅勇于牺牲,而且活得潇洒;贬之者可以说他们长于争取政治民主,却绌于投入市场经济。这种状况的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。天主教传统的保守性,缺乏以创业、积累来荣耀上帝的所谓“新教伦理”,“大锅饭”体制带来的惰性,都是原因之一,但与波兰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心理状态肯定也有关系。本文摘自金雁作品《东欧札记二种》(推荐去当当购买),东方出版社。原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。
赞(5)